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这十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的十年。这十年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更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当我站在那条悬挂在巍巍太行悬崖峭壁上的“人造天河”面前时,我的耳畔激荡起了电影《红旗渠》主题歌的旋律:“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势把山河重安排。
……”当我观看林州人民在红旗渠现场以表演的行驶再现当年建造红旗渠的场景时,被他们那种与众不同的精气神打动了!我看到了他们的韧劲十足,他们的不服输、他们的执着,他们的能吃苦、不畏难!这就是红旗渠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它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对现代年轻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抵御的也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
林县红旗渠红色教育好处
其中经历过下马危险、工程技术难题等等危机,但是杨贵书记不忘使命,始终牢记人民利益与期盼,兢兢业业,团结领导班子才铸就了这一伟大工程。红旗渠精神不是一个时代的印迹,50年的沧桑巨变,时代赋予了红旗渠精神更多的内涵,慧、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红旗渠精神在时代中淬火升华,正是不忘初心精神的代表.但是,不屈的林州人却热血沸腾发出”欲与天公试比高,定叫山河换新装“的呐喊.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
一渠飞架送来“救命水”,这条“逆天”人工河整整流淌了50年,成为林州人民离不开的“幸福源”!而当年一钎钎一炮炮锤炼出的红旗渠精神,也在50年的历史中淬火升华,在筑梦中国的实践里历久弥新!在过去,平穷的林县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林州人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物资短缺,农民自带工具干粮,自制石灰!凿穿青年洞,撬开“老虎嘴”,截留浊漳河,强攻红石崭,为引一渠清水,林州人在先进党员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下一个个天险,10年苦战,林州人削平1250个山头,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终于修通1500公里长的生命长渠,引来“救命水”!
建设大军一开上前线,便打响了“引漳入林”重要也是艰难的战役.尽管在建设过程中,正值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极端困难时期,条件差得超出想象,但林县人民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国家拿不出更多的人财物支持林县,林县人民体谅国家的难处,他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水泥自己制,没有自己造,不会技术干中学.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
红色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青年人学习革命斗争精神,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好的红色旅游在于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凝聚民族磅礴力量的时代主题.我们要不忘本来,继承好革命文化,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液,把党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在林州就有一个充满党员革命拼搏精神的地方,它就是红旗渠!它是1960年10万林州人苦干10年创下的人间奇迹!
主营概要: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红旗渠精神学习,红旗渠党建培训,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红旗渠干部教育,红旗渠红色教育
企业简介: 林州市委党校教学点(林州红旗渠精神培训基地)师资力量雄厚, 聘用郑州、安阳、林州党校在职讲师和郑州大学在讲教授、安阳和林州党校在职讲师。教学资源好,是广大企业的放心选择。党建培训教学基地位于林州市渠东路北段。基地内硬件设施齐全,共设1个报告厅、3个大型会议室、7个讨论室、学院宿舍378间,可同时容纳470名学员学习。研学旅行营地设有红色延伸教学课程,在红色革命基地:延安、井冈山等地设有完善教学基地。 查看更多介绍信息